<object id="0i2mk"><tr id="0i2mk"></tr></object>
  • <table id="0i2mk"></table>
    <table id="0i2mk"></table>
  • 高級搜索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國內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有哪些?
    | |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必須多措并舉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優化政府購買價值實現路徑。合理確定生態補償標準,以生態保護成本為基準,將補償資金支付與生態產品產出能力、生態保護成效等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制定差異化生態補償標準??茖W統籌生態補償資金,鼓勵地方將補償資金與本級資金捆綁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地方政府工作積極性。建立績效激勵約束機制,構建生態補償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根據考核結果下達補償資金,倒逼地方更加注重績效考核結果。優化現有生態補償方式,試點將公益林由按面積改為按“面積+生態功能”予以補償,探索縣域交接斷面水質目標考核以“水質+水量”進行橫向流域生態補償等。


      建立健全產權制度,拓寬市場交易價值實現路徑。一要盡快賦予交易權能,落實國家和集體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實現主體,開展產權明晰、界線分明、責任明確的確權登記頒證,將耕地三權分離模式向林權、水權等領域逐步延伸,適度擴大使用權和經營權的轉讓、抵押、入股等權能。建立排污權、碳排放權等環境產權體系,賦予權利人依法處置權益。二要加快建設交易市場,在科學確定交易權益品種基礎上,建立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招投標、資源產權類、環境產權類等生態產品交易平臺,不斷擴大平臺影響力和覆蓋面。三要努力探索多元交易形式,比如,采取配額交易形式開展取水(排污)許可證交易、生態資源資產賬戶異地增減平衡等。


      依托生態特色優勢,提升產業轉化價值實現路徑。綠色產業體系是有效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的橋梁和媒介,要立足生態優勢充分做好轉化文章,持續推進生態產業化。例如,提升生態農業溢價效應,以竹木、茶葉、中藥材等為重點,延伸種植、加工、物流、營銷等全產業鏈條,以市場溢價提高產業附加值。深挖生態旅游文化內涵,用足用好“綠、紅、古”資源,把鄉村游、紅色游、節慶游、農家樂等串點成線、連線帶面,打造一批有品相、有品質、有品位、有品牌的生態旅游特色小鎮。依托優質生態要素,完善相關配套設施,謀劃布局打造大數據、光學儀器、醫藥、康養等環境敏感型產業集群示范區。規范綠色產品認證,加快構建“政府信用+區域品牌”“企業信用+企業品牌”兩級“信用+品牌”體系,統一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增強認證權威性和轉化可行性。


      秉持因地制宜原則,探索差異化價值實現路徑。根據各地不同生態要素類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以及主體功能區定位,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經濟較為發達且對生態產品需求量大的地區,要加大財政生態補償力度,提高補償資金統籌使用效益,鼓勵企業、社會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積極開展排污權、碳排放權、碳匯等市場交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等綠色產業,不斷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經濟發展一般但生態條件較好的地區,要大力發展環境敏感型產業,努力打造全國知名的生態產業名片,持續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效益和規模,協同實現生產發展、生態保護、生活富裕。經濟相對落后且生態較為脆弱的地區,其中心任務在于嚴格保護生態,經濟發展主要靠財政轉移支付,在允許開發的區域內,可以秉持生態優先原則,通過特許經營方式發展高端化、集約化、稀缺化的生態產業,以此來反哺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補充。

    相關新聞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環保網  京ICP備12004549號-1 京ICP證07072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1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