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在末端治理的措施上已經非常嚴格了,無論是電廠、鋼鐵行業進入了超低排放的階段,還是新車排放標準進入國六階段,都可以說,我們是領先全球或者是最領先的之一。未來,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從結構調整尋求進一步的改善空間,這個也是所有專家、政府管理部門都達成的共識。
華夏時報記者 王悅 徐蕓茜 北京報道
為解決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我國于2013年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至今恰好十年。
同2013年相比,我國重污染天數已大幅減少,但在不利氣象條件下,重污染天氣過程仍時有發生。這意味著,當下空氣質量改善的成果仍有待穩固。
4月22日,亞洲清潔空氣中心舉辦了“添藍”特別活動,以促進空氣與健康議題的科學公眾傳播和研究成果轉化?;顒悠陂g,北京大學環境健康研究團隊分享了《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評估》(下稱“評估”)表明,自2013年大氣“國十條”實施以來,中國徹底扭轉了空氣污染的態勢,空氣質量的大幅提升也帶來了可觀的健康改善。并且,隨著空氣污染深度治理的推進,健康收益愈發顯著、受惠人群更加廣泛。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薛濤研究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僅在‘大氣十條’時期,空氣質量改善減少了約占GDP一個百分點的家庭醫療支出?!?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也指出,當前我國的空氣質量距離理想水平仍有差距,建議進一步開展多種空氣污染物的深度、協同治理,減少有害健康效應。
“過去十年,末端治理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未來末端治理的空間會越來越少。我們發現當前我國在末端治理的措施上已經非常嚴格了,無論是電廠、鋼鐵行業進入了超低排放的階段,還是新車排放標準進入國六階段,都可以說,我們是領先全球或者是最領先的之一。未來,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從結構調整尋求進一步的改善空間,這個也是所有專家、政府管理部門都達成的共識?!眮喼耷鍧嵖諝庵行闹袊椖靠偙O萬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十年來空氣質量顯著改善
空氣污染作為突出環境問題一直備受關注。2012年,我國修訂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納入了與健康息息相關的細顆粒物(PM2.5)等關鍵污染物濃度限值指標,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里程碑。
隨后,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是中國針對突出環境問題開展綜合治理的首個行動計劃。2018年出臺的《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再次對鞏固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進行了全面部署。
“空氣污染本身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在‘大氣十條’期間用了很多政策治理PM2.5,使得2013—2017年間的PM2.5持續下降,但是臭氧作為暖季典型的污染物仍然在上升。因此,‘藍天保衛戰’開始強調VOC的控制以及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我們可以發現,以2017年、2018年為界限,臭氧也開始逐漸地在降低?!毖赋?,空氣治理的政策一直在隨著形勢及認知不斷進化,未來這方面會做得越來越好。
《評估》顯示,2020年中國PM2.5和NO2平均暴露濃度,分別達到世衛組織第一階段過渡目標值和第二階段過渡目標值水平以下,O3仍處于第一階段過渡目標值以上。
這意味著,我國的空氣質量即使全面達到國家標準的要求,距離理想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研究團隊建議進一步開展多種空氣污染物的深度、協同治理,以減少有害健康效應。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曾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雖然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改善成效還不穩固,特別是今年我國面臨著氣象條件相對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顯著增加的雙重壓力,空氣質量改善形勢較為嚴峻。
為何污染物又卷土重來
事實上,今年以來,多地頻頻出現重污染天氣,實屬近年來的罕見情況。那么,為何污染物又卷土重來?
除了因為今年氣候特殊,3月期間的溫度升高使擴散條件較差外,另一方面,經濟在全面恢復,原來許多停止或者減產的經濟活動現在全面恢復。原來國家化解過剩產能的一些重點行業,通過產能置換合法合規新建的重大項目已逐步建成投產,產量在釋放,帶來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增加。同時,一些地方極力追求經濟增長,盲目上一些“兩高”項目,還有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潤,違法違規排污。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之間的平衡仍然是大氣治理工作的難點。
一方面,應發揮高水平的生態環保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支撐服務好經濟平穩運行和發展向好。環保政策和經濟發展要同頻共振,不能形成合成謬誤;另一方面,要堅決守住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的盲目發展。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劉炳江對本報記者指出,在經濟發展方面,治理空氣污染的一些重點工程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措施,比如說清潔取暖、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等等,這些都是重大投資項目已經列入到國家的“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之中,對GDP的拉動非常有效,形成的減排量也能推動空氣質量的改善。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兩高”行業重組整合步伐將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皟筛摺毙袠I規模龐大,減排減碳發展壓力巨大,亟需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步伐,這將大大增加綠色發展相關新技術的研發投資。在政策推動下,“兩高”行業產能退出和壓減速度加快,對減排減碳的技術要求更高也更為迫切,行業內先進的龍頭企業有望進一步占據競爭優勢,兼并重組整合趨勢加強。